桥东百科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投资理财、教育科研、生活百科、体育健康、国际资讯、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3-06-17 19:23:02
注册国外域名 https://www.gnamemi.com/
中美外交破冰,深夜传来“一声惊雷”。拜登内忧外患,不敢再与中国斗下去了。欧盟认清现实,承认中国“非常重要”。美国是否会再次变脸?拜登又有什么大麻烦?
中美关系破冰的“一声惊雷”
在中美关系悬而未决的关键时刻,深夜的一则消息如同惊雷一般,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震动。
根据新华社11日深夜公布的消息,当地时间5月10日至5月1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会晤,双方就推动中美关系排除障碍,止跌企稳进行了坦诚、深入、实质性、建设性的讨论,中方就台湾问题全面阐述了严正立场,双方还就亚太局势、乌克兰等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同意继续用好这一战略性沟通渠道。
虽然发出的报道内容只有寥寥几行,但其中蕴含的信息却都至关重要。
首先是时间,5月10日至5月11日,长达两天的接触是中美关系恶化之后罕见的长时间接触,综合外媒的报道,双方在两天内会谈的时间长达八小时。能够持续如此长时间的交流,说明双方都有相当的耐心,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美国方面的态度必然出现了一些改变,否则以美国此前的做派,两国不可能实现如此长时间的交流。
其次就是,双方参与会谈的人物。此次中国代表团由王委员带领,美国代表团则由沙利文出面。这二人都是两国外交层面的核心人物,对很多外交事务都能起到拍板定论的作用,二人的会晤象征着中美两国高层对话的恢复,对中美关系缓和有非凡的意义。
再次就是,此次会谈涉及的主题非常清晰明确,就是推动中美关系排除障碍、止跌企稳。这说明这是一次改变中美外交趋势的会晤,双方都不希望中美关系继续下跌。
双方讨论的主题同样印证了这一点。其中不但有中美关系之间绕不开的台湾问题,还有亚太局势、乌克兰问题等双方关切的国际问题。中美两国都是全球性大国,双方都明白这些问题无法在对方缺席的情况下单方解决,愿意一起坐下来讨论全球问题以及中美两国关系恶化的核心问题,正是两国愿意促进关系止跌企稳的直接体现。
最后是新华社新闻稿中最关键的一句话:“双方都同意继续用好这一战略性沟通渠道”。这是此次会晤后最积极的表态,等于向外界声明中美会继续这样有意义的接触。
结合此前彭博社报道称,美国急于缓和对华关系、急迫地寻求对话接触,可见在近期的中美博弈中,中方的冷处理确实让美国开始逐渐被动,使得美国不得不积极起来。
此外,美国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可能也是促成中美外交破冰的重要因素,包括全球各国对中美关系的担忧,以及美国国内对华经济利益的损失,都会转化为施加给华盛顿的压力,最终促使拜登积极调整对话策略,打破中美之间的外交僵局。
因此,我们能期待中美之间有更多高层交流接触,在日后逐步缓和中美关系。但我们仍要注意,中美之间的竞争仍未结束,尤其是中美两国有缓和失败的先例,仍要警惕美国迫于现实压力进行暂时妥协,而后再度拾起反华态度。
拜登“不敢”再与中国斗下去了
当前已经有多方观点认为,中美近期表现出的缓和趋势并不是两国斗争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岛内政治学家赵春山就在5月12日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指出,中美之争正在进入一场“耐力竞赛”。文中认为拜登改变对华态度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美国放弃了竞争,而是以往的手段已经不再适用,而且长期的反华动作已经给拜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反应。
赵春山认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美国对中国的态度都如同冷战时对待苏联一样,采取“以拖待变”的战略,目的是推动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但实际上,这一策略并未能成功打压中国,反而使中国在美国的打压之下愈发强盛。使美国的强硬政策需要承担的风险激增。包括地缘政治泰斗基辛格在内的多方力量都警告中美之间可能爆发战争。
拜登本人的支持率也在美国国内一路暴跌,据美国政治新闻网站《政客》5月7日的报道,最新的民调数据显示,拜登的支持度下滑至36%,跌破他在2022年的最低点;反对率则高达56%,在民主党人中有58%希望党内派出另一名总统候选人。
而拜登本人非常希望参与2024年大选并再度战胜特朗普连任。面对这种支持率下滑的状况,拜登不得不采取新的策略。他执政的两年多时间以来,在经济方面一事无成,造就了美国国内的经济困境,这一困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既然无法在内政问题上加分,拜登就要避免在外交问题上失分,因此他必须避免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让国内民众与盟友的恐慌得到消减,以增加自身的支持率。
简单的说就是,拜登不敢再与中国斗下去了,他此前与中国竞争的主要目的就是自身政治利益,现在主动寻求与中国缓和,也是为了自身政治利益。
他的这种态度是令人警惕的,因为没有人能确认拜登是否会在稳定自身政治地位之后再度发起对华攻势,国际社会也因此担忧,普遍劝告拜登利用此次机会真正改变中美关系。
美国必须鼓起勇气迎接多极世界
《南华早报》12日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就直接指出,美国必须鼓起勇气在多极世界中让步。其中认为,美国对单极霸权的不懈追求,有可能创造一个冷战以来从未有过的全球冲突和不稳定时代,美国盟友体系内部已经有人觉醒并做出反抗,法国总统马克龙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如今的世界已经不是曾经美国争霸的世界,在多极化时代背景下,各国的繁荣都取决于全球的稳定,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中,就一直强调“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中国拒绝来自美国的“修昔底德陷阱”,拒绝向美国霸权让步。
因此,该做出改变的是美国,美国需要意识到时代已经进入多极化,并鼓起勇气融入多极世界,否则未来的全球格局将没有美国的位置。
从现在来看,美国显然还没有做好这种准备。
拜登近期发起的对华缓和就在美国国内招致了一片骂声。
彭博社5月11日的一篇专题文章就直接指出,拜登正不顾失去筹码的风险,急迫的追求对华接触。其中所指的“筹码”就是美国一直以来对华遏制的战略,美国一直希望以此迫使中国做出让步,而后才能在有利于美国的条件下缓和中美关系,现在中国尚未对美国让步,拜登就释放缓和信息,让美国国内的很多人认为拜登正在“抛弃筹码”。
奥巴马时期的亚洲事务最高顾问麦艾文就批评称,拜登的策略是一场“聪明但有风险的游戏”,这能使美国获得欧洲和亚洲盟友的信任,但会强化“美国需要中国”的观念,让中国主导中美议程。
美国众议院“中国特别问题委员”会主席加拉格尔更是猛烈批评称,拜登做出这种急切又殷切的追求者姿态,只能显示拜登政府整体战略混乱而无头绪。
美国国内也有一些理性的声音,康奈尔大学教授杰西卡·陈·维斯就表示,外交是解决问题不可或缺的工具,在美国国内面临严峻挑战之际,有必要加强外交以削弱双方都不寻求的危机和风险。
在这种充满矛盾的国内政治环境下,美国的对华缓和实际上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拜登迫于形势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政治措施,但很多美国政客却并不这么想。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中美高层会晤之前,美国仍旧在一边释放对华沟通信号,另一边拿台湾等问题向中国施压、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在第76届世卫大会开幕前夕,布林肯就发表声明宣称,“强烈鼓励”世卫组织邀请台当局以观察员身份参会,进一步强化了美国“说一套、做一套”的政策印象。
这一局面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启示:在中美关系缓和苗头再现之时,必须要保持充分的警惕,防止美国如同二月份的气球事件一样,再度浪费中国的信任,制造事端打断中美关系缓和。
一直以来,中国的态度都是开放的,中国从不拒绝有成效的交流与沟通,这是在中国对美信任已经消耗殆尽的前提下,中美高层会晤仍能顺利展开的主要原因。但不论如何,中国的耐心不是无限的,此次机会对美国来说意义更为重大,如果不能利用好这次机会缓和中美关系,使美国融入多边主义的全球化体系,未来中美关系再度恶化之后,美国的战略处境会更加糟糕,想再次促成缓和也会更加困难。
欧盟开始认清现实,中国非常重要
在中美关系出现微妙变化之时,欧盟的对华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据《欧洲新闻》报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日前在欧洲议会表示,欧洲与中国的关系太过重要,因此欧盟必须制定自己的对华战略与原则。冯德莱恩相信欧盟能够也必须开辟出自己独特的欧洲态度。这一表态被认为是对前段时间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之后“战略自主权”表态的回应。
同时,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也在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欧之间处于竞争模式,但欧盟必须继续与中国对话。
这是冯德莱恩访华之后首次就对华关系进行表态,在以往的传统观念中,冯德莱恩通常被归类为欧盟中的极端亲美派,由于其自身与家人和美国的密切联系,她一贯被视作欧盟中的“美国代言人”,此次讲话中她能强调欧盟独立的对华态度,象征着整个欧盟高层的重要转向。
虽然不少欧盟官员一直在不断鼓吹减少对华依赖,但依据冯德莱恩的这种态度,未来欧盟很可能会调整对华战略,对中国采取更加务实的合作策略。而这种调整现在已经初露端倪。
根据彭博社11日报道,欧盟外交政策部门准备了一份草案,该草案主张欧盟不应该卷入中美间的零和博弈,还默认了法国总统马克龙此前的表态,即欧盟不应该成为美国的附庸。
港媒《南华早报》则在12日进一步解读这一份草案称,欧盟认为应该在对华战略上进行表面调整,而不是全面改革,对中国采取“清醒但不对抗”的态度。
这意味着对欧盟来说,未来美欧关系仍旧非常重要,但欧盟希望逐渐脱离美国的政治控制,不作为美国对华竞争的工具,而是成为旁观的第三者,颇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味。
此外,博雷利在11日还有一系列相当惊人的发言。他在布鲁塞尔欧洲防务安全峰会上表示,欧盟不应该阻止中国成为世界大国,但需要关注中国“如何运用自身新的实力”。这进一步阐释了欧盟在涉及中国的全球竞争之中旁观的态度。
造成欧盟这一表现的原因相当复杂,如果单从经济层面来看,欧盟不但不希望与中国脱钩,反而近期各大欧洲企业还加强了对华投资的力度,这说明欧盟认识到了中国的重要性,并希望借中国带来的经济利益帮助欧盟经济复苏。
但与此同时,欧洲有很多国家在政治态度上坚定反对欧盟与中国友好,由于欧盟是一个整体,哪怕冯德莱恩与马克龙这样的角色也不能全权决定欧盟事务,所以只能做出妥协,在政治上照顾盟友,在经济上加强合作,作出“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与西方有矛盾,但不寻求与中国对抗”的态度
这对欧盟来说不失为一种解决发展困境的渠道,若能长期维持中欧关系稳定,对中欧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