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是怎么被阿富汗拖垮的?

2021-02-25 10:39:00

赚钱

01

政变中的阿富汗

阿富汗和俄国之间的历史颇有渊源。早在19世纪,沙俄就曾与英国在阿富汗展开过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斗争。

苏联成立后,由于阿富汗与苏联境内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加盟共和国接壤,阿富汗的政治倾向对苏联政府极为重要。苏阿关系因此成为了苏联外交的一个关注重点。

苏联与阿富汗

1919年2月阿曼努拉•汗上台后宣布脱离英国控制实现完全独立时,苏联是第一个承认的国家。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苏联一直通过各种手段在此扩大政治影响。最终在1973年,前首相达乌德联合亲苏派势力推翻了查希尔国王的统治,成立了“阿富汗共和国”。

查希尔国王作为现代阿富汗的国父

结果在任期内就被首相废除

实在是命运多舛

由于担心自己步查希尔国王的后尘,达乌德上台后实行铁腕统治。他在清除异己的同时,也一直限制苏联势力在国内的发展,希望通过与西方及周边国家交往来维持外交平衡。

这是苏联政府不愿意看到的。苏联需要的是一个亲苏的阿富汗。即使阿富汗不能成为苏联进军印度洋的跳板,也至少不能被西方势力染指。于是苏联加大了对亲苏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支持力度,择机推翻达乌德的统治。

勃列日涅夫温暖的大手

紧紧地“抓着”达乌德同志

但也做好了随时推翻他的准备

针对国内越来越恶化的局势,达乌德开始实施镇压。他于1978年4月17日逮捕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重要领导人塔拉基和卡尔迈勒,并暗杀了党内第三号领导人海巴尔。但镇压并没有让情况好转。

4月19日,人民民主党在首都喀布尔举行了有一万多人参加的游行示威活动。他们抬着死者的遗体向政府抗议,达乌德于是决心准备采取规模更大的镇压行动。消息传出后,人民党在军队的领导人哈菲祖拉•阿明先发制人,率领首都周边的装甲部队发动军事政变。

阿富汗是一个山地国家

各省份之间差异很大且交通不便

很容易形成以几个主要城市为中心的

地方割据势力

政变成功后,阿富汗国号变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至此,红色势力登上了阿富汗的执政舞台。

02

第十六个加盟国的反叛

塔拉基上台后极度亲俄,放任苏联的情报人员和军事顾问渗透到阿富汗政府中,几乎将阿富汗变成苏联的“第十六个加盟共和国”。这一行为在人民党内引发了不满。

苏联党中央欢迎新的小伙伴

1979年9月16日,总理阿明再次发动政变,推翻并打死了自己昔日的战友塔拉基,自己出任最高领导人。阿明上台后,开始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限制苏联军情人员在阿富汗的活动,希望以此来保卫阿富汗的独立自主。

显然,这是一个喜欢搞政变的国家

起初苏联政府对阿明持观望态度。但随着局势的发展,苏联政府越来越感到自己在阿富汗数十年的苦心经营可能付之东流。为了不让自己的努力白费,苏联决心对阿富汗实施军事干预,重新扶植亲苏力量。

20世纪70年代正是苏联的鼎盛时期。得益于稳定的外部环境和油价的上涨,苏联貌似成为了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军事实力也处于建国以来的新高。即使无法发动大战,局部战争的操控能力还是有的。

这可能是苏联最有信心超越美国的时候

正因当时的苏联如日中天,国内弥漫着沙文主义的气息。当时苏联的主流意识形态号称“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其本质是苏联至上,为了维护苏联的利益不惜侵犯他国主权。

位于亚洲的“十字路口”的阿富汗,正是撞到了苏联的枪口上。夺取阿富汗,进可以此为跳板觊觎印度洋的出海口,威胁中东原油运输航道,退可为苏联提供缓冲区,防止敌对势力威胁中亚稳定。与其让它失控,还不如直接兵临城下。

这里是著名的亚洲十字路口

也是著名的帝国坟场

得益于多年的苦心经营,苏联情报人员已经渗透到阿富汗政府的各个部门。苏联军事顾问已经渗透到阿军营级单位,一举一动都被苏联掌握。不少苏军军官认为出兵阿富汗只是一场规模有限的“军事散步”,只要扶植一个傀儡政权后苏军就可以撤离,不会陷入持久战中。

至于西方外交方面,苏联判断美国刚从越战泥潭撤离不久,不会在阿富汗与苏联发生正面交锋。内外条件齐备,苏联最终决定出兵阿富汗。

北极熊引以为傲的钢铁洪流

1979年12月27日晚上,苏联军队悍然入侵阿富汗,在喀布尔的苏联驻军占据各主要据点,并在达鲁拉曼宫打死了阿富汗领导人阿明。随后苏联在中亚军区的装甲部队沿公路挺进,快速杀入了阿富汗。

如今已被荒废的达鲁拉曼宫

曾经承载着阿富汗君主的现代化之梦

到1980年1月3日,苏联以闪电般的速度完成了对阿富汗全境各主要城市的占领,并成立了以卡尔迈勒为首的新政府。至此,苏军在阿富汗行动的第一阶段圆满完成。

进入钢铁洪流时代

进军速度就是不一般

但战争至此还没有完结。苏联的入侵激起了阿富汗人民的反抗。在苏联势力未完全控制的乡村里,大批青年参加了游击队,对苏军进行侵扰。阿富汗傀儡政权里的很多人也并不满于苏联的入侵。他们给游击队输送情报、给养、军火,有的人甚至直接加入了游击队参与破坏活动。

抗苏游击队不只有两条腿

还有摩托车轮子

而且他们可以出入伊朗和巴基斯坦边境

躲避苏军的追击并获得境外补给

鉴于卡尔迈勒政府无法控制局势,苏军不得不增加驻军并延长驻军时间,希望以此实现阿富汗的稳定。

为了民主的胜利

我们还需要继续增兵

内忧不断的同时,苏联也遇到了外患。这场对主权国家的无理由入侵震惊了世界,苏军在阿富汗驻军的常态化更引发了各国的不安。为了表明立场,很多国家采取行动抵制苏联的行为,比如拒绝参加莫斯科举办的奥运会。

苏联投入巨资的莫斯科奥运会

却被如此之多的国家抵制

以至于苏联阵营的运动员

在赛场上取得了轻松的胜利...

美国政府第一时间做出决定,向反抗武装提供资金和武器。在中东,信奉伊斯兰教的各国,把苏联的入侵看作是对伊斯兰世界的侵犯。在本国政府的支持下,很多穆斯林前往阿富汗参加“圣战”。日后为世人熟知的本·拉登就是在这时投入了“圣战”。

久经苏军考验的“圣战士”

在东亚,面临苏军威胁的中国在表示谴责的同时也向阿富汗游击队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以此来支持阿富汗人民的正义事业。而在欧洲,无论是西欧还是东欧各国都感受到了这个超级大国对自己的威胁,加紧国防戒备。

而且还卖出去很多军火(⊙v⊙)

一次局部战争,让苏联罕见地站在了全世界的对立面。

美国总统里根亲自接见抗苏战士

03

帝国坟场的威力

战事的发展对苏军越来越不利,苏军的伤亡越来越大。士兵在出国前被告知是来帮助阿富汗人民反抗敌对入侵者的,可到头来他们发现原来自己就是入侵者,士气也越发低落。

与巴米扬大佛合影的苏联士兵

由于阿富汗盛产罂粟,很多士兵于是通过吸毒来排解自己的苦闷。有些部队甚至出现拿军用物资换取毒品的情况。虽然苏军尝试过各种办法对游击队进行围剿,但游击队的武装越剿越强。

面对快感的诱惑

(虽然这张不是苏联兵哥哥)

为了帮助游击队对付苏联的飞机,美国还破天荒地向他们提供了“毒刺”式防空导弹,给苏军的直升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以至于苏联不得不减少直升机的出动并限制飞机在低空作战。

“毒刺”式防空导弹

下来了

这样的战争泥潭给苏联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进入80年代,传统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陷入瓶颈,苏联在七十年代依靠的石油红利也随着油价的下跌而消失。

但在阿富汗,除了巨额军费开支以外,为了维持阿富汗傀儡政权的运转,苏联每年都要投入大笔资金,令苏联经济雪上加霜。

在政治上,苏联政府的“老人政治”使得政府各部门变得更加保守低效,两年内还送走了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三位老态龙钟、病魔缠身的最高领导人。阿富汗危机让苏联自身都难保了。

三位长老与最后的继任者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开始在全国实施改革。为了减轻苏联的负担,一方面,更换了阿富汗傀儡政府的最高领导,希望借此能让阿富汗政府尽快实现自理;另一方面,他加大了和谈力度,希望有关各方能成立一个联合政府来解决危机。

阿富汗“总统”纳吉布拉的短暂幸福

当苏联人撤走并垮台之后

他最终被残忍的吊死

不过这个提议并没有得到广泛响应,游击队坚持让苏联必须完全撤军,并要推翻傀儡政府来实现阿富汗的独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则希望苏联在阿富汗陷的更深一些,好给正在进行的裁军谈判提供筹码。

在愈演愈烈的游击队风波中,苏联已经丧失了谈判的主动权,局势彻底失控。

反抗者的设备越来越先进了...

在阿富汗的战争像无底洞一样消耗着苏联的国力,为了更好的在国内推进改革,戈尔巴乔夫终于决心从阿富汗撤军。自1988年开始,苏军在阿富汗只出不进,将兵力集结在喀布尔等几个大城市实施集中防御,并开始有组织地将阵地和武器装备交给阿富汗政府军。

除了撤兵

还有什么选择呢?

5月15日,苏军正式开始撤离阿富汗,九个月后全部撤离。驻阿苏军司令格罗莫夫中将在阿苏边境的阿姆河大桥上向记者们宣布:“我是最后一个撤离阿富汗的军人,现在在阿富汗已经没有苏联士兵了”。

格罗莫夫随同最后一批苏联军人离开阿富汗

然而苏军撤离后,阿富汗的局势迅速恶化,各路人马开始向政府军发起进攻,1992年4月,纳吉布拉辞去一切职务,阿富汗傀儡政权宣告灭亡。而他本人在1996年被塔利班处死,曝尸街头,成为历史的耻辱。

纳吉布拉选择了风险极高的职业

而杀死他的人

曾经的民主战士,如今的恐怖分子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一个超级大国成为历史。苏联用自己的灭亡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阿富汗真的是一座“帝国的坟场”。

苏联在阿富汗的失败,是因为它仍然没有搞清楚,打破现代民族国家的规则,成本有多高。

在现代国家里,主权意识是空前强烈的概念,人们会想尽一切办法避免亡国奴的命运。技术的进步也让外部增援的到达成为可能,任何一个地区性的大国想要借助地理上的靠近,完全压制某个对手变得极为困难。

入侵其他主权国家,会让一个国家付出沉重的代价。可苏联用生命付的这笔学费,至今还有人不愿从中吸取教训。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桥东百科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投资理财、教育科研、生活百科、体育健康、国际资讯、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版权信息

桥东百科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